自考本科新生必看:报考取证全流程 + 科目报考指南

一、新生报考流程

1、备考

自学的同学,到当地教育考试院查看自己专业所有科目,再上网淘教材,一步一个脚印开始学习。报辅导班的同学,只需根据老师的要求来,考试规划、时间安排等老师都会帮你安排好,其他事情不用操心,好好学习就行了。

2、网上注册报名

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报名,上传照片等信息,填好专业信息,报考相关课程,选择现场确认地点,一般是在户口所在地,或异地报名,缴费即可。

3、参加考试

开考前10天考试院会开通准考证打印,准考证上会写明考场地点,考试时间,考试科目等,同学们只需按时到指定考点考试就OK!

4、学位英语&学位证

而自考本科是可以申请学位证的,学位证是考公、考研的必需品。要想拿学位证,学位英语就得及格。

5、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有老师指导,所以不用担心,只需认真对待写好论文。论文答辩的费用不是由各省考试院统一定的,是由各专业对应的院校制定的费用。

6、毕业申请

所有科目和论文都及格即可申请毕业,一般每年6月和12月可以申请毕业,具体要看当地考试院。

毕业申报总体分为三个环节:

①网上申请、缴费

②领取毕业生登记表

③现场审验

然后就是等待,审核顺利的话,半年后就能拿到毕业证啦!


二、自考课程报考规划


(1)课程搭配

自考的公共课比如本科层次,如《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两科是不管怎么专业都需要考的“必考课”。考生对于此类科目的开考需求也是巨大的,所以基本上每个考期都会开设。

建议考生报考一门公共课加一到两门专业课,此方法有两点优势:

①可以保证每次考试都有科目可选;

②公共课难度比专业课低,复习时候难易搭配,能提高通过率

(2)报考科目不宜过多

自考虽然考试“自由”,但是科目数量还是比较多的。面对自考科目繁多,想要早点考完拿证,不难理解自考生一次想多考几门课程的想法。但是并不是考得多就一定通过得多,我们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保证有备考的情况下去报考科目。

四门都考,平均用力,结果四门成绩都“摇摇欲坠”,这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报考不宜过多,选择2到3门课程更合适,以确保对每门课程进行充分的学习、审查。

(3)看准自考时机

细心的考生会发现有的课程1年只考一次,上半年没准备好预计下半年再报考,等看到公布的开考课程就后悔了,竟然没有这个课程!

这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1次没考过,那就要足足再等一年。

那考生就要注意了,在报考的时候,优先选择开考次数少、难度较低的专课程,以免把时间浪费在等待开考或者重考上面,耽误拿毕业证书。


(4)提前进行实践考核

有些院校的专业是有实践考核课程的,这些实践考核课程一般需要到报考的大学进行。

一般实践考核课程在相应理论课程考试合格后就可进行,所以要尽早报考。如果在全部课程考试后才进行,会拉长毕业时间。

因此考生在进行课程报考之前,一定先要充分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掌握这些课程的难度差异、属性分类,做出最合理的报考选择。

以上是一些报考小建议,小伙伴们在决定自考一个专业时,第一步是选专业,第二步就是给自己安排考试进程,计划好这些科目分别几月报考,报考几科,何时考完,按照计划去考试、复习。


三、报考注意事项

1、首次参加自学考试,建议只报两门考试课程。因为报名自考的考生,大多数都是已经脱离校园很久的人群,这些人群已经不适应学习与考试了,更不习惯自学,在这种情况下,考生的自学效率很低,先适应一下考场氛围,下次再报更多的考试课程,循序渐进。

2、需要了解报考自考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考学历的用处。现在有很多报名自考的考生根本不了解自考的些常识,就是跟随朋友一起报名的,这种情况很难坚持考完。

3、了解所在地自考主考院校都有哪些开考专业有哪些、报名条件有哪些等等报名自考的条件及事项。自考专业的选择会伴随着整个自考生涯,也许会伴随着以后的工作生活,所以一定要慎重。

4、了解所报考课程,在选择和报名完专业以后,是需要进行报考自考课程的,各个自考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相同,每年各地的教育考试院会下发关于当年相关专业考试开设考试课程的通告,考生需要了解本次考试会进行哪些课程的考试,并进行购买书籍、备考等等。

5、是否报名辅导班,有不少自考考生在报名前考虑是否报名辅导班,这主要是看考生的个人及家庭状况,因为自考的考试相对来说并不容易,如果考生选择了一个并不大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者考生基础不好会影响考生考试积极性以至于延迟自考毕业时间。


二维码9.jpg

分享 :